top of page

自閉症兒童日間托育中心

作者:張修亞、康語蓁

001.jpg

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父母一生中最美好的禮物,由原本夫妻的兩人生活轉變成要為另一個生命負責的角色,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了吧。但是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一般的在教育環境下,相較其他同齡的孩子成長較落後的情況,抱著擔憂的心情求助卻得不到解答,這樣對孩子成長教育環境的未知數還要存在多久呢?

全台自閉症人口

 由此表可以看出台北市是全台自閉症比例最高的城市,也可看出都市化越高的城市,自閉症人數越多。

002.jpg

我們時常在餐廳或百貨公司那樣的公共場所遇到小孩子大聲哭喊或是尖叫的情況,有些人可能選擇視而不見,有些則是上前勸說,但也有些是惡劣的斥責孩子身邊的父母。以上這樣的狀況,幾乎是所有的自閉症家長都遭遇過的窘境,而那些直接上前指證父母沒管教好的人疏忽了這一點,他們有可能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那些哭喊和尖叫可能來自於過多的感官刺激導致他們一次接收太大量的訊息而無法及時處理。一次研究者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姪子去咖啡廳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心痛之餘研究者也反思若是連父母在身邊都無法阻止自閉症兒童失控的行為,那自閉症兒童在校園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情況不也是如此,不但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學習,對自閉兒來說在那樣的環境下學習更是一種負擔。

003.jpg

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單一也不是少數案例,在全台少子化的趨勢下,台灣自閉症人口數卻日益增高,根據統計,台灣2018年第一季的自閉症人口數就高達13,983人(2018年第一季台灣總人口數為23,571,990),然而台灣目前的教育制度並沒有針對自閉症兒童開設的學校,甚至連特教班也是和其他身心障礙兒童混和開班,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也許透過老師的輔導讓自閉症兒童有所進步,但倘若能夠配合環境的輔助,或許能用最精簡的人力使自閉症兒童更快速的回歸社會;也因為有不少家庭在發現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閉症後,雙親其中一方會選擇他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家庭照護自閉症兒童,家庭經濟狀況也由原本的雙薪家庭轉變成單薪家庭,在家庭經濟和孩子照護問題的雙重壓力下有許多家庭也對自閉症孩子失去了耐心,而這樣的情況在台灣只會越來越嚴重,隨著台灣自閉兒人口數的增加我們需要更多的設施來教育自閉症兒童、患者家屬、老師以及學校的管理者,基於上述兩點原因為動機希望透過本計畫來改善自閉症兒童教育環境的議題。

004.jpg

研究目標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自閉症人口並沒有因為近年少子化的問題而得到緩解,平均約2000名孩童就有一位患有自閉症,且台灣自閉症人口在15年間成長五倍,可說是國內各障礙類別中人口數增加最快速的族群。然而台灣目前卻沒有針對自閉症兒童提出完善的教育計劃及教育環境,甚至連自閉症相關法律都模糊不清,因此我們希望此研究能夠達到以下幾點目標,為台灣的自閉症兒童打造屬於他們的優質學習環境。

  1. 針對自閉症兒童感官的特性,打造對自閉症友善的室內教學空間及室外活動空間。

  2. 利用空間的設計引導自閉症兒童自發性的社交,有利於銜接社會化的過程。

  3. 利用設計後建築的內部空間和動線,達到看照自閉症兒童人力的精簡。

  4. 透過環境的引導來改善自閉症兒童的症狀。

005.jpg
006.jpg
007.jpg
008.jpg

本計畫預期可以透過日托中心環境的改善,提供讓他們感到舒適的空間,在這樣的教育空間裡達到療癒效果。藉由政府公部門的力量加上示範區社區民眾的配合,來推動自閉症早療,讓自閉症兒童更快速的與社會接軌,同時藉由示範區讓社會大眾對自閉症這樣相對較弱勢的族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關心。

010.jpg

上課空間下挖1.5公尺打造較有安全感的碗型空間。斜坡步道圍繞上課廣場周邊,孩子在斜坡上可先預覽上廣場內的活動,並利用斜坡接至地面的高差做為通道,而通道兩側皆有間隔的玻璃牆面,打造視覺可穿透、可自由穿梭但具區隔性的邊界,在機構上課期間可創造與一般民眾區分化的空間巧思。

011.jpg
012.jpg

透過園藝課、職能課的課程安排讓自閉症的孩子與老師和同儕之外的人相處。園藝課可以和社區內的居民或北醫的老年人病患互動,達到互相療育並幫助自閉兒進行社交訓練。社交空間及園藝空間為一個碗型的下凹空間從階梯式的果菜園漸下漥,再利用植栽圍塑讓人們聚集的社交空間,此空間提供的設施皆是以自閉症兒童可以自在地與人社交作為出發點,外圍則是可以踩水的薄水區提供較動態活動,讓孩子在玩樂的情況下自然的進行社交。

014.jpg
019.jpg
018.jpg
017.jpg
016.jpg
015.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