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年--莫拉克風災後台29沿線記憶場域再造

TEN YEARS AFTER MORAKET  

作者:曾聖凱、陳奕翰 

01.JPG
02.JPG
03.JPG

小林紀念路徑

重新連結紀念公園與小林舊址,將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以空間敘事與記憶樹種的指認,逐 步走回記憶中的家鄉。

1.入口廊道-掙扎與希望
於紀念公園的入口下方,設計了一處長廊作為公園的新入口,希望藉由下沉的地形與封閉 空間的營造,模擬小林村罹難者遭土石活埋時的空間壓迫所帶來的封閉與窒息感,令訪者 感受罹難者受活時的絕望感,帶著感同身受的心境進入場域。

04.JPG
05.JPG
06.JPG

2.中介橋樑-沉思橋

以牆面將沉思牆分為去回兩個路徑。去程以漸高的牆 面與大武壠族的記憶樹種-山柚圍塑空間,運用植栽 與逐漸增高的橋面高度製造壓迫感,藉此象徵自然的 力量,以此反思人類的渺小。回程於牆面的另一側嵌 入鏡子,於鏡前省視自身對於自然的破壞以及無視。

07.JPG
08.JPG

3.返鄉之路

走入角埔溪畔的河灘地上,在路徑兩側種植在過去小林村舊址常見的植栽,植栽間夾雜安插著過去小林村的舊 窗、門與牆,窗、牆與門暗示路徑上的人們在家前徘徊,而每扇窗都框景了屬於居民不同的記憶視野;路徑的 最後看到一扇大武壠族傳統樣式的門,藉由「開門」回到記憶中的故鄉。 

09.JPG

錫安山明隧道 

錫安明隧道是那瑪夏人回家的路標,看到隧道就代表家快到了。風災後隧道因前後銜接的公路遭土石流沖毀而 廢棄,路標也逐漸消失在叢生雜草中。

繼承隧道路標的記憶,改變過去穿越的性質為停留,作為長途行車的休息站。未來作為地質公園的資訊中心, 兼具土石流教育、原住民文物與台29開拓史展示空間。
 

10.JPG
11.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