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IVING SEAWALL

會呼吸的海堤 馬沙溝生態海堤地景

作者:李若愷 羅閎

01.jpg

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源頭。台灣西海岸日漸侵蝕消逝,而台灣的行動卻只是無限的水泥化海岸,只為了短期的利益,卻喪失了美麗的自然海岸線。地景的力量在於「孕養生命」,而不是「抗衡自然」。海岸要的不應該只是功能性的水泥堤防,而是可以孕養海洋生命的場所。以離岸堤為我們的雛型,形成海岸的第一道防線,同時孕育更多的海洋生物,讓馬沙溝尋回失落的記憶以及喜悅。

02.jpg

馬沙溝擁有優美的海岸以及北側潟湖內嫻靜而單純的竹蚵地景,但此海岸線逐年削減,主要因中間短突堤以及洋流的影響,雖穩固了將軍溪導流堤與其中央的砂石,卻犧牲了更大面積的沙域。最嚴重的區域已15年退縮將近60公尺,而海與最短的林地也僅存20公尺的距離。

03.jpg

平坦的沙岸生態系缺乏一些海底生物棲息的地方,有些當地的海洋生物如天竺鯛、雲紋蝦虎等都是適合棲息在礁岩生態環境的生物,離岸堤結合牡蠣礁塑造出新的空間能供給這些海洋生物棲息,使當地的海洋生態豐富化,上層空間也可以做為當地鳥類或是候鳥一個暫停休憩的地方。

04.jpg

牡蠣所產生的生物膠效應會形成碳酸鈣骨架保護結構,改善生態穩定性,防止風化和侵蝕,降低維護成本。且比一般混凝土的碳足跡排放減少了30-46%,達到生態雙贏的成果。

05.jpg

當離岸堤不再只是離岸堤,褪去水泥化的外表,披上一縷名為生態的薄紗,不只減緩了海浪對於沿岸的侵蝕,且改變舊有組成結構,使微生物與鳥類能有好的生存環境,也帶來更加豐富的生態系統。謙遜的牡蠣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使舊有的水泥化結構因而重生,淨化了海洋,封存更多的二氧化碳,呈現新的地景力量,回歸馬沙溝原始自然之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