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仲方、胡綺庭
新開村為大湖鄉最早開發之地,而此村落歷經了許多重大事件,在鯉魚潭水庫興建後更是影響甚鉅。
新開村以客人為主,主要從事農業,最蓬勃的為梨樹產業,不僅帶來經濟,也擁有美麗的農業景觀,我們將旅遊結合水庫生態、農業景觀、客家文化等三大方面,為新開社區找到新型態的農村旅遊體驗方式。

都市就業機會多,生活機能方便,相比之下台灣大多數農村資源不僅匱乏,交通也不便利,導致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縱使近幾年導入休閒農業或觀光農場等概念,卻也無法挽回年輕人留在鄉村就業的意願,人口外流導致人口老化,學童越來越少,國小面臨整併。鄉村的轉型速度不夠快,加上低開發,基礎建設不足,才造成城鄉的 差距。
台灣的出生率為全球第二低,人口老化速度卻是全球之冠,使得台灣快速邁入高齡化社會。上述的現象,有絕大部分都是伴隨少子化的影響,這些問題劇烈的衝擊著台灣的鄉村地區。
出身於苗栗縣新開社區,在這片土地長大,所期望的是可以讓新開社區,再次拾回過去所記得的,如詩如畫的水岸景觀,以及帶有歷史價值與回憶情感的新開村,因此如何創造全新農村旅遊體驗為主要探討的議題。

苗栗縣新開國小,在成立七十餘年後,終於也碰到廢校的挑戰。而新開社區也因為工作機會少、生活機能差,年輕人大多離鄉背井前往大都市謀生,社區僅剩老人與小孩,人口組成嚴重失衡。
新開社區辦公處,已做出各種提案書,包括農村再生計畫、生態公園計畫等等,希望提升人潮回流與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新開國小目前也從廢校問題中暫時延緩,必須於近期朝向轉型發展。
本計畫乃嘗試替新開國小及社區設計農村旅遊體驗行程,讓即使被廢校的新開國小,依舊是社區的運轉核心,也能夠替社區整合現有的珍貴資源,帶來不一樣的風貌,使整個新開村有更鮮明的特色得以持續發展。
本計畫乃嘗試替新開國小及社區設計農村旅遊體驗行程,讓即使被廢校的新開國小,依舊是社區的運轉核心,也能夠替社區整合現有的珍貴資源,帶來不一樣的風貌,使整個新開村有更鮮明的特色得以持續發展。
新開位於三處之間,性質上原屬於休息的中繼站,我們期望透過的區位與相關計畫,並結合以下兩大目標,翻轉新開的現況定位。
(一)再造新開重要歷史場域,發展新開農村旅遊空間系統,重現消失的新開村
新開村擁有屬於鄉村型聚落的,擁有大量的農產資源與歷史事件場域,近年來農村聚落的體驗式旅遊逐漸盛行,帶來農村再造的機會。
新開曾發生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都影響了新開的發展,事件的發生場域也是當時文化的見證。
如何使用新開的各類資源,創造出屬於新開的農村旅遊活動,並改善新開的經濟活動,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
利用這些歷史事件的舞臺,轉型成我們農村旅遊的重要空間,更能增加這些場域的豐富性及深度。
(二)傳承、發揚與展現在地產業與文化,延續地方技藝生命,強化在地居民自我認同與村特色
新開的在地居民大多屬於客家人,客家人對故鄉的都有著深厚的情感。近年來新開的年輕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前往都市找尋工作,加劇了新開的人口外移現象。因應著新開農村旅遊的構思,我們也需要為新開創造出獨特的自明性,不僅增加新開的工作機會,也讓新開人對家鄉產生更深的認同感。
發展農村旅遊的同時,我們也相當重視在地居民的生活技藝與文化內涵,將這些內涵與我們規劃的農村旅遊活動結合,不只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瞭解這些文化內涵,也使得這些傳統文化內涵與技藝得以延續。
透過農村旅遊探討,新開社區缺少具教育性質的活動,梨樹產業未有更進一步的應用,新開社區歷史發展未妥善呈現,且缺乏休閒活動。
未來可利用新開國小之閒置空間,於假日作為社區參與基地,並帶入具有教育性質的活動。針對觀光客提供農業體驗活動,探討梨的加工與應用作為體驗內容,因應遊客與居民的不同,提供不同遊憩空間與活動,針對現有特色餐廳與休閒元素,以一整體之動線做串聯。
台三線南北兩側為進入新開社區的主要入口,沿著老官道可進入新開社區核心聚落,接合將軍廟、老官道、新開國小之空間,校園空間則配合森林小學再造,平日校園不開放遊客進入,避免干擾學生上課,路線需繞開國小,假日則可作為居民與遊客的共享站,且將校內百年茄苳意象延伸,國小與社區之間連接原為通學步道,應做改善及加強,並思考學校至社區的第二連結。
社區公園則呼應農會,提供最直接的農產品販賣,創造自然的水岸空間,增加適合在地居民使用的空間,並為假日遊客休憩與體驗區,提供廁所、食品販賣部與旅客資訊站,並於假日時舉辦農產市集,並可讓遊客體驗客家人曬醃菜的活動,並藉由光雕重新呈現新開歷史。


透過分析調查發現新開社區內有許多資源節點,像是歷史文化節點或是居民重要生活內涵節點,找出新開社區最關鍵的空間場域並進入深入探討,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地方:
1. 新開社區有多處私人梨園,構成良好的農業景觀,再透過將軍廟及老官道、新開國小及社區公園三個社區重要節點空間,發展出新開社區農村旅遊。
2. 老官道有許多歷史人文景觀,且構成新開獨特梨花廊道,串連歷史與自然景觀,並結合新開國小閒置空間場域,讓遊客可以認識新開社區傳統客家活動。
3. 國小面臨廢校問題,將再造空間轉型為森林小學,並利用新開國小對社區的重要性,配合新開農村旅遊,作為居民與遊客之間的共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