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磺溪未來式-磺溪中下游水岸重建及綠帶整合計畫

作者:簡心成

01.jpg

「記憶中的過去式、破壞中的進行式、等待中的未來式」

02.jpg

一、緣起

歷經大台北防洪計畫的大興堤防、基隆河整體流域治理的員山仔分洪道等,台北市已幾無嚴重水災之虞,但以200年重現期水位的標準一味修築堤防終究不是治本的方式,並且造成溪流生態與都市景觀的嚴重破壞。

未來應以逐漸回復的方式來改善溪流的樣貌,故本計畫以條件較好的磺溪為例,透過重新規劃及設計溪流廊道空間,讓水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範圍,使人重新學習與水共存,欣賞並重視溪流的美好環境。

03.jpg

二、磺溪綜合環境分析

 

堉琪橋以北溪流健康狀態良好,呈現原始野溪之樣貌,以南至磺溪橋大致上溪流仍保持完整,僅有部分段落之護岸,磺溪橋以南至建德橋完全被堤防包圍,而堤防與周邊公園又被水防道路切割,使得綠地系統看似充足實際上卻是破碎的。

 

藉由上述診斷磺溪上中下游流域之健康狀態,將磺溪分為高、中、低度開發三種狀態,其中位於高度開發之中下游段,為高度都市開發之區域,關切到人類居住安全與水環境保育之拉扯與衝突,現況看似雙贏的表面,實而是雙輸的局面,故將此段列為本計畫規劃標的範圍,並將深入研究與探討透過景觀手法之解決方案。

04.jpg

三、規劃構想

 

從交通動線、都市更新以及公園綠帶整合、生態環境及遊憩空間等各個面向之磺溪中下游整體規劃策略,包含三大構想:

  • 溪流廊道擴張概念

  • 生態綠廊整合規劃

  • 親溪綠帶空間規劃

05.jpg

四、水岸重建策略及綠帶整合規畫

 

將規劃範圍內的七個斷面標示出現況以及重建手法,根據不同段之潛力與限制,藉由水岸空間的擴張與周邊空間之整合,使得溪流廊道範圍有不同程度之擴大,並且利用通水面積去推估各段25年重現期水位下降之高度,確保溪流廊道擴張帶來環境改善的同時能維持周邊人民居住的安全性。

在完整的綠帶整合後,與周邊環境與不同的使用者特性緊密結合,規劃出一動線連續性而氛圍漸進式變化的都市水岸休憩帶。

06.jpg

五、生態親水區域示範設計

 

本計畫選定生態親水區域作為細部設計之亮點,由於此區之條件最能發揮本計畫中都市空間與水環境共存之目標,從生態、教育,以及動態、靜態的休憩之功能皆涵蓋在其中,此一設計能改善居民之生活型態,達成人與水環境共榮之親水綠帶願景。

07.jpg
  1. 剖立面A
    表達住宅區與交通要道之間的溪流之環境變化,鄰住宅區一側有植栽緩衝帶阻隔,親溪行走帶位於緩衝帶與水域之間,兩側之親溪行走空間也稍作區隔,西側有高架之木棧道盡量避免影響下面的生物棲息環境,東側干擾較大,人可以沿階梯向下至溪流旁的踏石步道行走,靠車道一側則是人行要道,並種植行道樹提供遮蔭與增加安全性。

  2. 剖立面B
    西岸靠住宅區提供較閒適的空間,種植原生水柳,採用跨距大的台階作為休憩空間,使人的步行節奏放慢,也能提供空間上的層次感,東岸利用開花灌  木植栽營造溪畔漫步道,讓較快速的行人可以藉由蜿蜒的路線逐漸走向溪流,將視線從都市中林立的建物與車流往溪岸上集中,而中間有一跨溪小橋連接兩岸,人們可以在此停留賞景。

  3. 剖立面C
    此處為綠帶最寬的區域,因此作為重點的溪水探索區域,西岸將原本堤岸背坡種植之山櫻花移植在此處,形成亮點景致,櫻花種植於以排水良好的土壤為基底之溪畔環境,生長情形也會改善,林下採用嵌入式之長條座椅,以石材為底木材為板組成,低調的線條外觀,可襯托列植之櫻花林。

  

東側利用凸岸的特性,將地形整理成舒適之緩坡,不同於西岸的櫻花林,此處為開放的多功能休憩草坡,提供自由的溪畔活動方式,也能聚集較多的人,形成一個重要的活動節點,隨著坡度上升,兩岸利用高程抬升搭配緩衝灌木叢的方式,來營造半封閉之空間感,使人不受周遭建築與道路之干擾,專注在溪流的自然環境體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