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城・好綠・好健康:都市因應氣候變遷的自然處方箋
— 江彥政
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最早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提出並定義:「可有效、能調適的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為永續管理和恢復自然或改造的生態系統的保護行動」(圖1)。透過都市中各種綠色基盤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都能帶給環境許多益處,而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bS)正是應對極端氣候挑戰的處方箋,實現《巴黎協定》中減碳排量的目標。我們曾經想像2020年為環保的超級年,但事與願違,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重創了各國經濟,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也呈現了嚴重失衡的現象。
然而目前在臺灣較少有實質的Nbs案例,大多為理論上的研究,未來我們也正朝向著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法,如果我們沒有持續重視環境,氣候變遷只會越來越嚴重,在疫情與極端氣候同時存在的時期,如何在復甦經濟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現今重要的課題。

歐盟積極地推動NbS(H2020再生計畫),來恢復劣化的生態系統,以便於保護水資源之長期的可用性,和保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利益。在都市中NbS利用常見的綠色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如:綠屋頂、植生牆、創造都市食物森林、劃設多功能人造溼地等的綠色基盤設施,將都市水資源的可用性提高、改善水質、降低洪水災害發生等。
黎巴嫩的Litani河,受到周邊未經處理的農業、工業以及家庭所排放的廢水,呈現出高度污染狀態,並具有高濃度的營養物和病原體。為了改善當地的水質,透過Nbs所設計人造濕地系統來處理流入Litani河的汙水,排除了30%到90%之間的污染物,讓人造濕地放流水品質能在國際環境標準容許的範圍內。
荷蘭烏特列茲(Utrecht)在都市內引入NbS概念,加強城市的永續性、恢復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遷等,創造一個具連貫性的綠色計畫,不僅解決環境問題,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閒和戶外活動的綠色空間(圖2)。

荷蘭烏特列茲的 “Food for Good” 計畫,在都市裡運用閒置土地,透過種植蔬果來治療周邊生態環境,並定期供給新鮮蔬果給當地弱勢族群,例如:年長者、難民、獨居老人、行動不便者等。整個計畫過程中,提高了在地居民彼此的互動,NbS的益處不僅讓環境變得更好,還兼顧了社會和經濟層,同時解決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