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個有”溫度的“都市計畫
— 彭文惠
在舉辦第十五屆畢業聯展的此刻,希望這篇短文能引起大家關注持續在影響我們地景變化最大的法定工具--都市計畫法。 過去,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已經快速地塗抹百年以來的生活地景!現在,全台各地仍不斷上演土地炒作和土地徵收的抗爭事件!未來,我們的都市計劃能否有新的視野,讓永續台灣可以落實?以謙卑的態度尊重人文地理脈絡以及生態環境!也期許地景建築/景觀人在這當中能扮演好整合的角色。
八年前,我的工作地點轉換到中原大學之後,經常往返高速公路上,才驚覺過去熟悉的丘陵地景已大幅度的改變:蜿蜒在山谷中的梯田站立著一棟又一棟的大廠房,連山頂上也是,還存留的閩式三合院則顯得非常孤立渺小!埋首打拼都市設計多年的我突然覺得很悵然,在不知不覺中台灣的農村地景已一片片的消失!
這幾年就近觀察桃園地景的變遷,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環境仍是被都市擴張力逼著不斷將會呼吸的土地封殺:農地變建地、埤塘一個個的消失、所有溪流水岸幾乎都水泥化、道路也天羅地網的鋪張但行道樹大都長不好。。。我認為這些現象反應著人們的掠奪心態、人與自然關係的疏遠、都市建設缺乏百年發展的遠見、還有炒作土地商業價值高於對土地倫理的尊重!舉兩個例子來說吧:例如近年完成的小檜溪重畫區,對照其變更前後的地貌(詳圖一),就可發現變身之後原來的地景故事和生態已完全無跡可尋!另一案例是綠捷G12及G13沿線土地正面臨被徵收的壓力,預定的都市計畫和在地空間脈絡、人文地景以及農業生態呼應甚少(詳圖二)!大桃園過去都市規劃來不及因應開發速度,人居環境普遍不佳,升格為六都之後,期許開發思維與空間格局能有新的看見!
我們還要繼續承受把土地”塗白“的都市計畫嗎?是否能從參與式的都市設計為基礎進而擬定都市計畫?先進國家,例如德國在三十年前就有許多城市發展以棕地及都市更新為主而不增加綠地的開發,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結合民眾參與一起建設家園。其實,我們的政府以及學界喊『永續』的口號很久了,巴不得大家齊心協力認真落實永續環境的建設。
深深地祈禱,我們島上許多人與土地的美麗故事不再被輕易忽略或被迫消失!
